【中安在线】安徽池州:晒出“成绩单” 亮出“施工图”
发布时间:2024-01-22 08:15
来源:池州日报 浏览次数:
字体:[大 中 小]
全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%左右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2.1亿元,增长10.8%;净增‘五上’企业221家、总数突破2200家,全市开发区营收突破2000亿元;宝镁轻合金项目成功‘出镁’,星河动力首枚液体火箭总装下线,4个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开工建设……”1月16日,池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,池州市代市长贺东作政府工作报告,披露了上述数据。
过去一年,池州市真抓实干、奋勇争先,保持了“增速居前列、人均争上游”的良好态势,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建设纵深推进,池州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。
过去一年,池州聚力高水平保护,生态魅力持续提升。空气质量、水质综合指数继续保持全省前列,PM2.5平均浓度32.1微克/立方米,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控目标。创成365体育:气候宜居城市,绿色365体育:行安徽首站走进池州,河湖长制获国务院督查激励,石台县获评国家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,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池州人民最具幸福感的公共产品。
过去一年,池州聚力高品质城乡,功能活力持续提升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,池黄高铁进入联调联试阶段、杭黄池旅游黄金大通道即将贯通,融圈入群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。加快东部产业新城融合发展先行区优化提升,“三横五纵”主干路网框架成型、“三河五湖”现代水网加快建设。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覆盖率达到80%。
过去一年,池州聚力高效能治理,内生动力持续提升。10项暖民心行动和50项省定、10项市定民生实事年度任务全面完成,前三季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.2%、8.6%,均居全省第4位。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位居前列,城市信用监测进入全国前二十。群众安全感居全省第1位,社会大局和谐稳定。
过去一年,成绩可圈可点。新的一年,池州怎么干?在本次大会上,亮出了“施工图”。
今年是实施“十四五”规划的关键一年,也是池州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年。根据报告,池州市提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: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.5%左右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%以上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%左右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%。
着力推动经济稳定增长、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、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、着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、着力打造山水秀美生态强市、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、着力守牢安全发展底线……“八个着力”,池州现代化建设“施工图”清晰明了。
经济发展方面: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200个以上,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75个、建成60个;深入实施“五上”企业倍增行动,新增“五上”企业210家以上;加大龙头、链主企业培育力度,力争再新增百亿级企业1家、10亿级企业5家;强力推进企业上市,聚焦“业绩、创新、合规”开展提前服务、精准服务,力争首发上市2家、报会在审2家、完成股改10家。
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:实施科技型企业“双倍增”计划,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,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580家以上;实施省级半导体产业基地新三年建设行动,加快补齐大尺寸晶圆制造短板,实现产值260亿元以上;以宝镁项目投产为牵引加速产业链上下游集聚,争创省级轻合金战新基地,带动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750亿元;制定实施大黄山建设池州方案,重点打造环九华山、主城区、沿秋浦河、环升金湖4大板块,实施20个重点文旅项目;推动商文旅体融合发展,大力培育会议会展、运动休闲、康养度假三大特色业态,积极拓展会展资源,举办全国性、专业性展会论坛5场以上,加快打造区域性会展中心;开工建设平天湖综合物流园,加快县级冷链物流集配中心建设,加快发展商务咨询、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,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.5%;一以贯之抓实开发区“九件事”,打好“园区三年翻番”收官战,开发区营收突破2300亿元。
乡村全面振兴方面:加快13个精品示范村116个项目建设,新建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70个、美丽宜居自然村380个,完成农村改厕6200户左右,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40%、100%;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13万亩,发展设施蔬菜1.7万亩;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,建成省级长三角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4家。
山水秀美生态强市方面:深化河湖长制、林长制,全面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,启动全市湿地保护规划编制。实施国土绿化提质行动,营造林36万亩;发展壮大新能源、循环经济、水产业、林产业、硒产业、农产业等生态绿色产业,建成运营竹制品收储交易中心、竹生物质循环产业园,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全面实施循环化改造;推动GEP核算成果应用,大力开发森林碳汇,争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。
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: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,统筹推进农民工、高校毕业生、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,加强困难人员就业帮扶,开发公益性岗位2000个以上;持续优化养老服务多元供给,新增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3家,完成适老化改造1000户以上,村级养老服务站建设覆盖率达45%。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,新增托位900个;完成新一轮教育布局规划,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4所、公办幼儿园3所,加大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力度;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,推进“十大皖药”产业示范基地建设;培育引进数字创意、演艺等新兴文化业态,新增规上文化企业10家、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以上。(王兆)